題目
1.教師在社會活動《生活中的標志》中,結束部分以《安全標志歌》幫助幼兒回憶、復習活動內(nèi)容,運用的是( )策略。
A.總結歸納
B.保持一致
C.延伸拓展
D.結構完整
2.幼兒在探索“影子”的活動中,張老師發(fā)現(xiàn)孩子們正在激烈討論“什么時候的影長”,便問到“真的是上午的影子長嗎?為什么?”張老師這樣提問是通過( )引發(fā)幼兒進一步交流。
A.發(fā)問
B.反問
C.設問
D.追問
3.在進行完上一環(huán)節(jié)后,張老師說道“剛才我看到了蜘蛛在結網(wǎng),我們接著來看看蜘蛛身上會發(fā)生什么事情。”張老師運用的是( )。
A.直接過渡
B.承上啟下式過渡
C.問題式過渡
D.評論式過渡
4.幼兒園教育活動導入設計要與活動目標和內(nèi)容有機整合,不能為了“導入”而“導入”的,這體現(xiàn)了活動導入的( )原則。
A.激發(fā)幼兒興趣
B.一致性
C.簡短明了
D.直接性
5.教師問“我們發(fā)現(xiàn)西瓜放在水里是浮在水面上的,有什么辦法讓西瓜沉下去呢?”,有人回答“我在西瓜上綁上石頭它就沉下去了”,教師回應說“還有什么辦法可以讓西瓜沉下去嗎?”幼兒接著回答“我用手壓住西瓜,給它加重,它也會沉下去”,老師運用的是( )。
A.重復
B.反問
C.提升式回應
D.提煉式回應
6.陳獻章說“前輩謂學貴知疑,小疑則小進,大疑則大進。疑者覺悟之機也。一番覺悟,一番長進。”,這說明教師要多運用( )導入法。
A.情境
B.故事
C.問題
D.材料
7.大班科學活動《沉與浮》,張老師將泡沫和石頭放到了水中,問道“你們看到了什么?”,幼兒回答說“看到了泡沫浮在水上面,石頭在水底下”。張老師的語言屬于提問策略中的( )。
A.發(fā)問
B.反問
C.追問
D.設問
8.( )作為幼兒園教學活動最基本的環(huán)節(jié),是整個教學活動的開端,是整個教學活動的基礎。
A.導入
B.幼兒情況分析
C.過程
D.結束
9.導入的基本原則不包括( )。
A.與教學內(nèi)容一致性原則
B.以激發(fā)幼兒興趣為原則
C.結構完整原則
D.以簡短明了為原則
10.講授語的要求包括( )。
①科學準確 ②清晰明了,有條理 ③語音準確 ④語速適中
A.①②③
B.②③④
C.①②④
D.①②③④
答案解析
1.【答案】A;將學習的內(nèi)容(安全標志)歸納在兒歌中進行復習,屬于總結歸納策略。
2.【答案】B;并不是上午的影子長,在幼兒討論遇到問題、有認知沖突時,張老師通過提問引發(fā)幼兒進一步思考,屬于反問。
3.【答案】B;“剛才蜘蛛在結網(wǎng)”屬于承上,“接著來看蜘蛛身上會發(fā)生什么事”屬于啟下,故選B。
4.【答案】B;導入要與目標、教學內(nèi)容等保持一致性,故選B。
5.【答案】C;教師通過提問引導幼兒繼續(xù)思考,提升幼兒的認知難度,屬于提升式回應。
6.【答案】C;題干中的話語是在說要讓幼兒產(chǎn)生疑問,適合運用問題導入法。
7.【答案】A;在首要環(huán)節(jié),問一些簡單“看到了什么、這是什么、什么時候”為疑問詞的特殊問句,這屬于發(fā)問。
8.【答案】A;本題考察組織策略,此為書中原話。導入作為幼兒園教學活動最基本的環(huán)節(jié),盡管用時不長,比重不大,但它的作用卻不可低估。它是整個教學活動的開端,是整個教學活動的基礎。
9.【答案】C;本題考察導入的基本原則,此為書中原話。“結構完整原則”屬于結束環(huán)節(jié)應遵循的原則。
10.【答案】D;本題考察講授語言運用策略,此為書中原話。講授語的要求包括:科學準確、清晰明了、有條理、語音準確、語速適中。